立海科館「揭祕潮境過去與未來-海洋保育論壇暨2023 Image Bay攝影賽」
圖:國立海科館研穿發現,潮境海灣保育區海域,紀錄到蜘蛛蟹也有在珊瑚礁棲息。(國立海科館提供)
【記者張毅基隆報導】國立海科館「揭祕潮境過去與未來-海洋保育論壇暨2023 Image Bay攝影賽」,曾約有65艘沉船,以及發現罕見海洋生物。
國立海科館為鼓勵民眾從事優質海洋休憩活動,並且透過影像記錄潮境保育區水下的生態,2015年起舉辦Image Bay潮境海灣水下攝影比賽,至今不但為台灣海洋保育區研究,留下豐碩成果,更成為台灣水下攝影界一大盛事。
今年徵集的作品中,更發現潮境海灣未曾被紀錄過,極為罕見的深海蜘蛛蟹,以及首見的大型軟骨魚類-眼斑鷂鱝,也應證潮境海灣多年保育具有的成效與海灣生態更具多樣性的改變。今年活動的頒獎在日前「揭秘潮境神秘面紗海洋保育論壇」進行,展開有關潮境生態與海灣研究的對話,更發現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沉船區域就在潮境。
海科館指出,今年攝影比賽徵集到的作品,微距組394張、廣角組254張,共648張照片,經評選後廣角組首獎由李衍毅所拍攝的作品「珊瑚星球」拿下,該作品使用8mm全周魚眼鏡頭,展現潮境硬珊瑚的壯麗之美;微距組由王亭尹作品「窺探」獲得,作者帶我們從窺探的角度看見與海鞭共生的海鞭蝦,依在與其相似海鞭外表存活的可愛行為。
今年獎項增加有「特殊生物行為獎」、「珍稀生物紀錄獎」、「最佳生物群游獎」、「最佳環境擬態獎」等,其中「珍稀生物紀錄獎」優選得主林晉賢的作品-「偷剪珊瑚的兇手」,拍下潮境未曾被紀錄過、極為罕見的深海蜘蛛蟹。
海科館指出,大多蛛型蟹均棲息在漆黑的深海海床,很少被潛水員發現。這次在潮境珊瑚礁區活動的紀錄,十分珍貴與難得,透過畫面讓我們了解蜘蛛蟹也有在珊瑚礁棲息的紀錄,更發現牠們會將柳珊瑚揹在背上,以躲避掠食者的習性,這對海洋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珍稀生物獎」佳作得主簡晨宇,作品「千載難逢」則拍下難得在台灣北部沿海出現的大型軟骨魚類-眼斑鷂鱝,這也是潮境首見,為相當特別且珍貴的紀錄。眼斑鷂鱝常優雅地巡弋在珊瑚礁外的開闊水域,覓食時會降落至底沙區域捕捉小型蝦蟹或貝類。希望這些大型魚有機會在北部海岸繼續生息與繁盛,也期待更多人投入海灣生態繼續觀察與紀錄。
活動的頒獎融合「揭秘潮境神秘面紗海洋保育論壇」,從與會論壇「數據揭露保育區成立的生態」看見潮境生物量,比起從前多了十八到二十倍,並有各種罕見的生物;而「水下攝影機及3D地形圖」則揭密,潮境曾有約65艘沉船,推估這也是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沉船區域;不過,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民眾不用擔心,沉船在40米深,不影響船隻航行。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潮境的前身是垃圾掩埋廠及水肥儲存廠,透過論壇和攝影比賽,可以看見現在潮境海灣的美,這是大家共同努力與維護的轉型,如何持續維持潮境海洋生態多樣性,一定要依賴大家持續保護這片海灣,這片海灣配合管理也將採人流總量管制,期讓海灣生態的維護與保育成效不受影響,以及潮境生態永續、永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