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潮起落間 福鼎商貿、海防、媽祖等文化與海洋交織

在海潮起落間 福鼎商貿、海防、媽祖等文化與海洋交織

□ 王綺蓼/文 福鼎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浩瀚無垠的蔚藍疆界上,永恆的浪潮不息翻湧。
在海潮起落間,福鼎,一座伴海而生的濱海之城,孕育出了獨特而豐富的海洋文化。悠悠時光裡,千層白浪低吟淺唱,娓娓訴說著此處海陸文明的壯闊史詩。

店下鎮洋中村馬欄山遺址

 歷史回聲
時間之河滔滔,如無盡洪流,沖刷掉諸多舊時文明的蹤跡。海洋文化遺存卻如同璀璨的珍珠,被歲月溫柔珍藏,熠熠生輝。福鼎市博物館內,一塊來自260萬年前的化石,揭示了福鼎與大海的淵源。
這塊化石是在福鼎一中操場動工建設時出土。「這種化石叫魟鱝化石,根據研究,其歷史可追溯至260多萬年前的海底深處,其存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福鼎一中操場這片土地,在遙遠的260多萬年前,曾是一片深藍壯闊的海底世界。」福鼎文史專家馬樹霞講述。
海洋與陸地跨越時間,交織纏綿。數千年來,在福鼎這片土地上,人們傍海而居,以海為倉,耕海牧漁,留下了豐富瑰麗的文化印記。

東海水產研究所福建福鼎養殖試驗中心開展科研工作

在1987年4月的一場文物大普查中,省考古隊在福鼎市店下鎮洋中村馬欄山發現了大量且集中的,至今已有四到六千年歷史的打制石器。這一發現,將福鼎的文明史一躍提前了數千年。
「馬欄山遺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考古發現中最有代表性、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有著重要的學術和研究價值。馬欄山遺址有三座山,馬欄山、洋邊山、後保蘭山,相對高度15米,遺址範圍12.5萬平方米。」福鼎市店下鎮洋中村黨支部書記蘇忠輝介紹。
馬欄山遺址的發現,向世界揭露了新石器時代文明的冰山一角,被列為福建省1949年以來文物考古工作十九大發現之一,並於1991年3月20日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品種育苗

據有關專家介紹,馬欄山的這些石器絕大部分是由玄武岩簡單打制而成,部分石器為細砂岩和花崗岩,未見磨製石器,片疤較大,刃部和兩側緣加以處理,大多為雙向修理,一部分為由後向前單向修理。雙肩石器柄部修理較精細,片疤細小。其中,一半石器表面風化,因而內部為黑色,表面大多為青灰色或黃灰色。
這些石器中,最具研究價值的是雙肩石器。顧名思義,雙肩石器呈雙肩狀,以方便人手把握,主要出土地點分佈在華南地區(台灣、東南亞、南太平洋島嶼也曾發現),馬欄山遺址發現此種雙肩石器較為集中,其餘多為零星出土。

現代科技也融匯進了海洋歷史中

據福建博物院、福鼎市博物館資料記載,馬欄山所見石器大多為不規整和殘破的坯件,大部分石器未經使用,坯件大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石片有的局部殘缺,有的尾部斷裂,明顯是在製造加工過程中被廢棄的。可以大膽推斷,馬欄山遺址應是曾經古人類從事石器生產、加工的場所。
平凡石器傳遞著來自遠古的脈搏,震撼人心。馬欄山遺址的東北方向,與洋中村相鄰的巽城村內,荒廢的古渡口無聲佇立,與時間對望。

進行大黃魚抗流實驗

巽城村與海伴生,自古就是閩東北山海古道必經之處。「這裡是巽城海尾渡,這個古渡口根據歷史記載,是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在明朝的時候非常繁華,盛極一時。當時巽城這個海運比較發達,桐山、前岐,包括佳陽,在古代的時候,他們的船隻都靠在這邊上岸。」店下鎮巽城村黨支部書記陳興貴介紹。
巽城村因地處福鼎市東南出海口,而取八卦中特指東南方的「巽」字作為村名。自古以來,豐富的物產、優美的山海風光,醞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民國時期,巽城設鎮轄十三保,形成繁華的巽城街,盛極一時,成為遠近聞名的海口商鎮。
巽城村內還有著自然分佈最北的紅樹林濕地,以及長嶼島、媽祖嶼等海上觀光景點和明清古民居、巽城解放戰鬥遺址等歷史建築。遊覽其中,傳統漁村厚重的歷史氣息與海洋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新石器時代雙肩石錛

僅是店下鎮洋中村與巽城村呈現出的海洋文化,就猶如一幅細膩的畫卷,細膩地映射出福鼎海洋文化世界的多彩與深邃。悠悠歲月裡,商貿、海防、媽祖等諸多與海洋有著緊密聯繫的文化在福鼎這片土地上誕生、交織、碰撞,構築出了海洋文明與陸地文化緊密融合的圖景。

 時代浪潮
海潮起落,斗轉星移。邁入新時代,現代科技也融匯進了海洋的浩瀚歷史中。
走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福建福鼎試驗基地,良種選育、親本培育、苗種擴繁、養殖試驗以及理化、分子研究檢測等一整套完善的魚類育種條件,與一系列供水、供電、供氣、控溫、尾水處理等配套設施,為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福鼎一中出土的魟鲼化石

據瞭解,東海水產研究所福建福鼎養殖試驗中心位於佳陽畬族鄉, 2009年得到農業部基本項目支持立項,2014年投入使用。
「目前,我們已與福建、浙江等地十餘家大黃魚主要育種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希望依托福鼎基地,建設高標準大黃魚聯合育種平台。通過聯合育種彙集優異種質、整合各方優勢資源、提高育種創新攻關能力,推動和促進大黃魚種業科技創新,培育符合產業需求的具有優勢性狀大黃魚新品種,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東海研究所福鼎站站長王孝衫說。

福鼎孕育出了獨特而豐富的海洋文化

依托福鼎試驗基地,研究所目前已收集綠鰭馬面魨、赤點石斑魚、藍圓鰺、海膽等種質資源10餘種,培育大黃魚抗流新品系1個,速生、高質新種質2個,大黃魚優質苗種年生產能力可達4000萬尾以上,為當地海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海為媒,向海而興。在藍潮的日復奔湧中,福鼎市的「藍色糧倉」日漸豐盈。2024年第一季度,福鼎市漁業產量達32172噸,增幅4.61%,位居寧德第二。
海浪輕卷,工業重鳴。新時代背景下,福鼎市還深入實施「海洋強市」戰略,全力發展船舶業、新能源、鋰電業等臨港重工業。

福鼎深入實施「海洋強市」戰略

近日,由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製造的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冷藏魚粉加工船「閩福鼎漁冷09888」吉水,標誌著福鼎市船舶業又取得里程碑式進展。
「近年來,我們的產業佈局積極向海外拓展,已與印尼、阿聯酋、土耳其等『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深入的船舶建造合作。我們採用先進的船舶設計理念和製造技術,如模塊化設計、總裝建造等,提高了船舶的建造效率和性能。2024年上半年手持訂單6.56 億,預計今年訂單可達到20億,其中外貿訂單13.25億。」福建省立新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成全表示。

臨港工業奏響強音

據悉,除了漁船建造,該公司還涉及了多個領域,包括民用商船、海洋工程裝備、電動船舶等。自企業創建以來,成功建造並交付了超過1000艘各類船舶,2014-2017年每年交付新船均在65艘以上。2023年累計完成產值達2.86億元,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接下來,我們將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加快推廣環保型船舶和清潔能源技術。同時加快與國際市場的合作交流,為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陳成全道。
海洋賦予了福鼎無盡的寶藏,沿海棲息的人們以海為田,耕耘著希望與夢想。今年5月16日,福鼎市被農業農村部正式列入2024年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試點名單,計劃在三年內從智慧漁港、平安漁港、綠色漁港、產業漁港等四個方面建設14個項目,實現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為福鼎的海洋經濟發展翻開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