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第二十五小時」首檔國際大展,探索不同時空和次元。

基隆美術館「第二十五小時」首檔國際大展,探索不同時空和次元。

基隆美術館「第二十五小時」首檔國際大展,從日常特殊生命經驗探索不同時空和次元。(基市文觀局提供)

【記者張毅基隆報導】今年甫開館的基隆美術館,即將迎來首個國際大展「第二十五小時」,由策展人林裕軒和黃郁捷擔任策展人,邀來自七個國家,共十七位(組)藝術家參與。
參展的國家包括有法國、德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香港與韓國,以藝術家們日常的特殊生命經驗為引,探討個人和社會的相互影響。其中將有與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藝術家三方共製,來自法國藝術家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可可・佩蒂皮耶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以及五件委託新作,包括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香港藝術家鄺鎮禧、馬來西亞藝術家楊健生、台灣藝術家黃博志,以及台灣藝術家陳為榛的作品,透過大規模的裝置、影像、互動等形式,帶領各位觀眾以輕盈的步伐,遊走於不同時空次元。
展覽主題「第二十五小時」,源自策展人與幾位藝術家之間的談話,藝術家們不約而同都談起,經歷過一段特殊的生命經驗後,彷彿在日復一日之外,延伸出另外一個時空,能裝載那些伴隨改變而來,滿盈、尚未歸類,且無法言喻的情感和行為。
兩位策展人表示,藝術家們從個人產生異於原本時空尺度的感性面出發,無論是經歷過疫症、災害,或是新身份帶來的感情羈絆、遷旅的途徑中,身心的重新調整等。這些經驗或是事件,足以改變習慣,給予熟悉事物全然不同的意義,而展場就是將各種時空抽象變化具體的場所,讓觀眾可以隨著作品的節奏,思索都市空間的結構分界、身體勞動的記憶,以及現代社會之下,那些藏於表象後的另一種真實。
展覽裡頭的Clédat & Petitpierre、鈴木悠哉、下道基行、高雅婷、楊建生等,都是展覽中值得探訪的藝術家。其中台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作品「一週八天」就是藝術家,在不同展覽因緣際會寫下的故事,他發現無論是自己的母親,或是深圳的吳姨、韓國小型成衣加工店鋪的金太太、香港投身反迫遷運動的何先生等,這些跨域四個地域的時間和故事,相似又迥異,作品啟發自藝術家母親「我沒有空」的自嘲,似乎在超時工作的狀態下,唯有一週八天,才真正擁有空閒和時間;同樣來自台灣的高雅婷,則是以自身成為母親的經驗,化為創作的「以母之名」,以編織的形式,將受孕的經驗與神話信仰、夢境的研究呈現,從過往作品中追尋「家的所在」到產子後「我的身體成為他人的家」,將全身血管圖,轉化成植物造型,構築出一個綿延的花園意象去回應成為母親的彭拜氣息。
十七組藝術家中,有超過一半的藝術家來自於台灣以外,其中備受注目,同時也是整個展覽量體最大的作品,來自法國雙人組的 Clédat & Petitpierre 的「蔓舞奇境」。這件作品曾在法國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上海西岸龐畢度中心、澳門等地展出,這次的展出為此作品台灣的首度展示。
展場中的另外一件作品「內庭/外庭」是一件委託作品,是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的「路上觀察學式」的系列作品,並以基隆作為田野調查的基礎。他以家戶前的小花園作為主要的觀察對象,這些暫時的花園對藝術家來說,既個人又公共,隨意放置的無用之物和自然元素,自成循環系統,他將這些物件以繪畫的方式抽象化,映照出「私人/公眾」之間的灰色地點,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和記憶與外頭的物質和社會之間的連結,試圖呈現這個想像中的花園,人類如何與周遭環境連結和抵抗。
另外一位日本藝術家,同樣也是2019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參展藝術家,下道基行同樣以田野調查為基礎,藉由照片、活動和採訪等手法,編輯埋沒在日常生活中即將忘卻的故事和事物,將其可視化。
這次的作品「橋」背景,是來自於當年日本的311大地震,海嘯摧毀許多漁港,以及沿岸城市的生活,通往東京的交通被阻斷,藝術家的展覽亦同。身為以攝影為媒材的藝術家的他,也曾糾結是否要拍攝災難的影像。同年的三月十六日,他買一輛小型摩托車,開始拍攝「類似橋」的景象,但其實只是放在路邊排水溝的板子,但這1200英里的拍攝旅程,不禁讓人思索這些連結道路和生活的「小橋」是工具還是結構?也許是一種獨特的景觀,連結自然與人類的生活。
在展覽期間,他也將帶領工作坊,跟觀眾一同在基隆以「看不見的風景」跟個大家走入基隆街區,找尋那延伸自日常生活的感知不同時空。
「第二十五小時」展覽期間,除有策展人專場導覽外,同時規劃多場專家導覽和活動,如專家導覽有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劇場與影視工作者簡莉穎;日本藝術家下道基行也將親赴基隆舉辦「看不見的風景」工作坊,是此工作坊首度跨國舉辦,帶領大家走入基隆街區;驫舞劇場也將策劃二場分別為親子和樂齡「自由步」工作坊等,可到基隆美術館臉書和IG查詢和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