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學者以民間信仰文化為紐帶共議「三山國王」文化傳承發展

海內外學者以民間信仰文化為紐帶共議「三山國王」文化傳承發展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信仰,無經無典,發肇於粵東,延續千年而不衰,僅在臺灣就有信眾超過600萬人,其祖庭剛剛獲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它叫“三山國王”。

什麼是「三」? 為什麼是三座「山」? 哪裡來的「國王」? 這個名為「三山國王」的民間信仰,究竟有什麼魅力?

11月4日,「兩岸·三山·四海」三山國王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

 

挖掘民間信仰精神內核,促進華人華僑溝通交流

自1992年10月揭陽市揭西「首屆三山祖廟學術研討會」後,時隔31年,來自中國廣東、福建、臺灣,馬來西亞的10餘位“三山國王”文化學者再次彙聚一堂,共同探討“三山國王”民間信仰文化的發展與現狀,及其海內外傳播的歷史與路徑。

四位專家發表主旨報告,通過對史料的追溯和現狀的探討,挖掘“三山國王”民間信仰的精神內核,展現“三山國王”文化在凝聚兩岸民心,促進海內外華人華僑溝通交流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陳春聲主旨報告

 

陳春聲:「護國庇民」理念是兩岸、海外信眾的共同聯結和願景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教育部歷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春聲作了題為《國家意識與宋代以來三山國王信仰的流播》的主旨報告。 陳春聲與三山國王文化結緣數十年,足跡遍佈粵台兩地,對三山國王民間信仰的起源發展和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思考,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對學界影響頗深。

陳春聲引用了曾在中國和馬來西亞長期任教的德國漢堡大學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的解釋,指出 所謂「三山國王」可能是古代越族山神信仰的遺存,與少數民族習俗有關, 此類信仰習俗並非潮州地區所獨有。

“中央王朝對三山國王一類民間信仰的認可,是傳統時期朝廷統治南方非常有效且普遍採用的方式。” 陳春聲在演講中著重講述了國家意識與民間社會的互動過程。 他認為,宋徽宗給潮州「三神山」神廟頒授「明貽」廟額的做法,是國家意識在開發中的南方民間社會中非常典型的表達。 而大陸和臺灣許多三山國王宮廟裡都高懸著「護國庇民」的匾額,流露出希望神明在“國”與“民”之間保持平衡,使二者均能獲益的心態。 民間信仰是聯繫兩岸的紐帶之一。 很多大陸的民間信仰傳統在臺灣發展起來,也讓兩岸百姓有了更多聯結、溝通的緣分。

陳春聲表示,儘管中國各地風俗習慣很不一樣,但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大一統國家。 判斷一個地方是否理解和接受中央的意識形態,在於當地的讀書人和士紳階層在多大程度能夠自覺將本地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解釋得符合朝廷的“禮法”。

他強調,在傳統中國社會,“國家意識”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 在歷史文化研究中,只有對國家意識形態和王朝典章制度有系統把握和深刻理解,才能對地方的、民間的習俗與信仰的變遷及其意義,有更加貼近歷史實際的感悟。

 

 

 

邱彥貴主旨報告

邱彥貴:三山國王宮廟已成為臺灣移民史研究的重要史證

三山國王宮廟已成為臺灣移民史研究的重要史證,也是臺灣潮汕、客家鄉親祖籍的象徵。 臺灣藝術大學古跡藝術修護學系教授邱彥貴的報告以《臺灣三山國王信仰》為題,他提到,臺灣信眾通過到大陸三山祖廟尋根的機會,與大陸民眾有了更多的溝通交流。

邱彥貴介紹說,臺灣的三山國王信仰現象,到了21世紀仍多被視為是客家族群的識別方法,但在他看來,這種過於簡單的方法應需再議。 他從社會組織、族群關係兩種角度觀察臺灣的三山國王信仰,並歸納為“會館型”“客底型”“防番型”“潮惠福佬型”四種類型。 其中「客底型」「防番型」廟宇數量皆達80處左右,體量最大。 20世紀70年代臺灣工業化後,市區裡又出現了更多的“移民型”廟宇。

 

 

陳支平主旨報告

陳支平:「大愛」是民間信仰核心意涵

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明史學會會長陳支平教授帶來題為《媽祖與三山國王信仰的文化意義及其傳承》的演講。 他認為,媽祖與三山國王信仰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核心意涵是“急民眾所急”,充滿著“大愛精神”,具有社會教化文化功能。 包含媽祖與三山國王信仰在內的民間文化,成為18世紀以後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的主要管道之一。

 

王琛發主旨報告

王琛發:研究三山國王是復興中華的責任之一

馬來西亞道理書院院長、馬來西亞韓江傳媒大學特聘教授王琛發作了題為《南洋三山國王廟宇的社會組織與教化功能》的演講,闡述了三山國王文化到了海外後產生了怎樣的嬗變,變與不變如何達成和諧。 他表示,對三山國王廟的研究,從民族復興的立場,檢視各地三山國王組織如何構成先民開發、構建與維繫社會等,是後世子孫努力復興中華的責任之一。 王琛發建議,海內外三山國王宮廟可以做相同的一件事——充當文化載體、傳播文化自信,要從學術研究紮根,然後結合三山國王文化的優勢和特色做好品牌化,吸引更多人群通過三山國王來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 很多新技術都可以被使用,比如AI、進行社會慈善工作、參與當地的環保活動等,用有限的宮廟空間,發揮全球影響力。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學者金句頻出

千年「老」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研討會的圓桌討論環節,學者們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教授肖文評指出,三山國王作為山神、自然神,反映了中華民族敬畏自然的傳統,其愛國愛鄉、保護村莊、守土有責的精神為民眾樹立了家鄉觀念,其提倡的公平、正義、公道的精神在當代也有重要的價值。

學者們熱烈討論

 

學者們熱烈討論

高雄科技大學教授謝貴文認為,民間信仰對國家、社會、人民來說都是重要資產,擁有生存功能、整合功能、認知功能。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陳賢波說,一部三山國王的歷史既是一部民間信仰的歷史,也是一部地區開發的歷史、社會經濟史,還是一部中國歷史和文明互鑒的歷史。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吳孟顯表示,他調查發現,老百姓也常常把三山國王當成人際交往中的一條重要社會紐帶。

廈門大學教授連心豪建議,三山國王也可以借鑒媽祖信俗申遺的成功案例,海峽兩岸共同攜手努力。

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指出,三山國王要實現文化創新性發展,各地政府帶頭推動不可忽視。

韓山師範學院副教授歐俊勇分享,作為揭陽文化的一部分,三山國王其實“很生動”,要走到田間地頭才有真實感受。

韓山師範學院副教授溫建欽表示,他在給學生講中國文化史和潮汕歷史文化時,會以三山國王作為案例分析其文化現象,學生們很感興趣,並研發了相關的文創產品。

臺灣藝術大學教授邱彥貴表示,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行的大聯誼,可以讓有相同偏好的人群增進溝通瞭解。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陳麗華提到,要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就要利用好電影、短視頻、音樂、漫畫等年輕人的“話語”方式。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林國平總結,三山國王等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應該倍加珍惜。

 

 

 

《從三山到四海》三山國王文化紀錄片片花首映

會上還舉行了《從三山到四海》三山國王文化紀錄片片花首映式。 紀錄片團隊奔赴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廣東、廣西、臺灣等地方三山國王宮廟,與信仰群眾以及相關民俗學者交流,記錄三山國王祭祀文化的傳承與變遷,展示三山國王文化千年積澱的深厚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山國王”民間信仰文化

“三山國王”民間信仰文化發源於粵東地區,如今廣泛傳播至中國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 位於廣東揭陽的霖田祖廟,是全球三山國王宮廟的祖庭,2023年被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揭陽三山祖廟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亮 王瑜瑛
圖/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