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市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先生,分享基隆老照片

基市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先生,分享基隆老照片

圖:基隆港附近的老照片,還原當年碼頭工人的辛苦打拼歷史。(基市府提供)

【記者張毅基隆報導】基市府網路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雞籠卡米諾」創辦人單彥博先生,並帶來眾多從未公開的基隆歷史老照片,還原當年基隆碼頭工人的生活故事與點點滴滴。
六十年前老照片,還原基隆碼頭工人生活。基隆港的碼頭工人,曾是基隆最興盛的行業之一,吸引許多外地人到基隆打拼,如今基隆碼頭工人的數量雖不復以往,卻也在基隆留下屬於碼頭工人的文化印記。
單彥博表示,早期基隆港航運興盛,因此,來自台灣各地都看上碼頭工人優渥的薪水,前來基隆打拼,其中一群有來自台中大甲的民眾,請出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分靈,供奉在聖安宮;此外在日治時期也有許多來自浙江的溫州人到基隆從事碼頭工作,並在西岸漸漸形成一個聚落,也就是後來為人所熟知的溫州寮。
單彥博拿著數位幻燈片機械,將收藏的底片正片進行投影解說,看到1960年代的港西街,畫面中是由人力三輪車與牛車進行貨物搬運,而貨車上的麻布袋,碼頭工人也會用特製的鉤具,扛上肩膀進行工作。余治明看到照片相當震驚,並指著一處說,這就是現在港西街的萊爾富商店,即便歲月流逝,但從建築仍可判斷相對位置。
單彥博說,由於碼頭工人群體龐大也發展特色飲食文化,並融入在基隆美食小吃中,例如受到大陸汕頭移民影響,烹調出的「沙茶咖哩炒麵」,又或者是鄰近海港的「鮮魚湯」。另外,碼頭工人也有特殊的「報飯文化」,通常是碼頭工人為了彼此報平安,時常會一起叫飯並且報數,確保大家都能平安,也成為基隆港這一帶工作環境的習俗。
余治明表示,1960年代的台灣經濟,正從進口替代轉型為出口導向,基隆的航運業開始蓬勃發展,帶來許多就業機會,基隆港的碼頭工人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職業。儘管後期機器引入取代人力,以及台北港的興起,讓基隆碼頭工人漸漸式微,至今仍能在許多地方,看到碼頭工人所帶來的文化,期望碼頭工人的奮鬥歷史,能被世人延續流傳。